表揚楷模

104年全國消防楷模-黃來昇先生

姓名:黃來昇
單位:和平分隊
職稱:小隊長
楷模具體事蹟:

一、執行搜救南湖中央尖溪宏達電經理康吉成墬落溪谷案

     民國100年11月5日17時15分接獲南湖大山南峰至中央尖溪山屋有民眾跌落溪谷請求派員搜救。第一時間由梨山分隊同仁出發救援,黃來昇於11月7日奉派擔任帶隊官率5名隊員前往執行山難搜救任務。於16時20分到達梨山分隊了解案情及勤前教育。翌日天氣因鋒面南下,連續一星期山區大雨不斷,低溫下雨造成搜救困難。本組為第三梯次,採重裝七天糧食徒步方式前往救援,因南湖大山下大雨,天候狀況極為不良,第一、二梯人員已有多人高山反應,各組成員行進因低溫又下大雨,又多人身體不適,最後人員重新調整,黃來昇率3名隊員,由中央尖溪採水路方式前往。11月10日將兩位身體不適同仁留在山屋內,黃來昇率另名隊員前往,在大雨中嘗試由海拔3000公尺橫切進入,然因佈滿荊刺,地形陡峭、遇到斷崖徒勞無功後,與國搜同仁會合,共同研議如何切入。
       11月11日鼓起勇氣穿起已經濕了四天且好冰的衣服,兵分兩路抱持著一定找到受困者的決心,黃來昇帶領2名隊員,由海拔2900公尺橫切進入溪谷,另一組由國搜帶領警察隊、巡山員共3人,由海拔2700公尺,橫切進入溪谷再上溯,過程不順利,黃來昇這組有隊員在溪溝摔倒大腿無法使力,此時真的很難做抉擇,要撤嗎?怎麼辦?最後決定留下另名隊員照顧他,由黃來昇一個人獨自繼續前往,排除萬難下切到溪谷,但沒看到人,上溯大概100公尺小瀑布下,坐著一個活生的人,找到了!還活的,趕快回報前進指揮所康先生身體狀況,康先生也用無線電報平安,煮食高熱量飲品供食用,同時請國搜及同組2名隊員,攜繩索進來,大家合力把人拖拉至溪谷上方箭竹坡等待直升機吊掛,因天色已晚直升機未能執行吊掛。這一晚黃來昇及搜救人員迫宿山林中,溼透的衣服透過火焰,給予搜救人員溫暖,想必此時呼呼大睡的康先生,終於可以放下心了,天亮了直升機順利吊掛也完成救援任務,而黃來昇及其他搜救人員還要走4個多小時才能回到中央尖溪山屋,但是此時心情是愉快的,黃來昇知道山下的長官承受很大的壓力,大家拼了命做到了,動員200多人次33名消防山搜人員,耗時達7天之久,只有3人到達現場可見得這次救援強度之大。

二、執行搜救大雪山稍來山、鳶嘴山山區迷失方向案件
     民國101年07月19日下午16點23分接獲報案30.5k大雪山稍來山、鳶嘴山山區有民眾迷失方向。消防局立即派出第一梯次人員,連夜搜索至天亮,經過一整夜搜索未發現,並密集派出第二梯、第三梯次人員及友軍,於失聯山區展開大規模搜索,但並未發現現失聯者。7月21日派出第四梯次共分成八個搜索小組,黃來昇擔任第三搜索小組帶隊官,攜帶應勤裝備帶領同仁深入叢林之中,一路劈荊斬棘,於下側崩塌地,發現粉紅色帶子,經擴大搜索未有其他發現,因天候已晚山區開始下起雷陣雨,指揮官決定將所有人員,先撤回大隊並召開搜救檢討會,會中黃來昇建議搜索重點在於溪谷,因溪谷地形搜救不易,需較有經驗者為之,黃來昇自願帶隊前往搜救,一路越過無數個深潭與小瀑布,在巨石林立濕滑溪谷中暗藏著危機,攀岩爬上峭壁架繩、確保同仁上蹬,可說吃盡苦頭將畢身所學全部用上。13時15分鐘於在烏石坑溪,長青橋上游約3公里溪谷中,發現一名女性約50歲,經詢問確認為登山客朱女士,現場同仁心情非常高興,終於找到了,並立即以無線電回報前進指揮所。檢視生命徵象,發現肢體多處小擦傷,輕微紅腫發炎,體溫偏低,身體虛弱經詢問得知有心臟病史,現場搜救人員立即煮熱食予其果腹,並給予外套保暖及頭盔穿戴,因其多日未進食體力不支,加上有心臟病病史,只能用攙扶方式,慢慢在溪谷中行走,還要越過數個小瀑布、深潭,這對我們來說真是一大考驗。撤出同時觀察地形地物,評估是否有溪谷較寬位置,供給直升機吊掛傷患,於16時25分到達一處溪谷較為開闊處,經評估後立即以無線電請求空中支援,同時國軍麗陽特戰部隊、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等友軍,從上游往下搜索也陸續到達直升機吊掛點,由空中勤務總隊進場吊掛成功,並轉由救護車送往中國醫藥學院,傷者得到醫療照護,所有搜救人員集結往下游長青橋順利撤出,返回消防局完成此次人命搜救任務。

二、執行搜救大雪山稍來山、鳶嘴山山區迷失方向案件
     民國101年07月19日下午16點23分接獲報案30.5k大雪山稍來山、鳶嘴山山區有民眾迷失方向。消防局立即派出第一梯次人員,連夜搜索至天亮,經過一整夜搜索未發現,並密集派出第二梯、第三梯次人員及友軍,於失聯山區展開大規模搜索,但並未發現現失聯者。7月21日派出第四梯次共分成八個搜索小組,黃來昇擔任第三搜索小組帶隊官,攜帶應勤裝備帶領同仁深入叢林之中,一路劈荊斬棘,於下側崩塌地,發現粉紅色帶子,經擴大搜索未有其他發現,因天候已晚山區開始下起雷陣雨,指揮官決定將所有人員,先撤回大隊並召開搜救檢討會,會中黃來昇建議搜索重點在於溪谷,因溪谷地形搜救不易,需較有經驗者為之,黃來昇自願帶隊前往搜救,一路越過無數個深潭與小瀑布,在巨石林立濕滑溪谷中暗藏著危機,攀岩爬上峭壁架繩、確保同仁上蹬,可說吃盡苦頭將畢身所學全部用上。13時15分鐘於在烏石坑溪,長青橋上游約3公里溪谷中,發現一名女性約50歲,經詢問確認為登山客朱女士,現場同仁心情非常高興,終於找到了,並立即以無線電回報前進指揮所。檢視生命徵象,發現肢體多處小擦傷,輕微紅腫發炎,體溫偏低,身體虛弱經詢問得知有心臟病史,現場搜救人員立即煮熱食予其果腹,並給予外套保暖及頭盔穿戴,因其多日未進食體力不支,加上有心臟病病史,只能用攙扶方式,慢慢在溪谷中行走,還要越過數個小瀑布、深潭,這對我們來說真是一大考驗。撤出同時觀察地形地物,評估是否有溪谷較寬位置,供給直升機吊掛傷患,於16時25分到達一處溪谷較為開闊處,經評估後立即以無線電請求空中支援,同時國軍麗陽特戰部隊、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等友軍,從上游往下搜索也陸續到達直升機吊掛點,由空中勤務總隊進場吊掛成功,並轉由救護車送往中國醫藥學院,傷者得到醫療照護,所有搜救人員集結往下游長青橋順利撤出,返回消防局完成此次人命搜救任務。

三、利用足跡追蹤術搜救橫嶺山凃姓夫妻迷途案
      民國104年7月5日12時10分接獲轄內橫嶺山三角點附近,有夫妻登頂後,走捷徑下山迷途,黃來昇為當日代理主管,立即攜帶應勤裝備人員3人出勤。至大雪山林道27k處與林務局1名會合,因報案人對該環境非常陌生,無法說出大概正確位置,因此很難確定搜尋區塊,心中想著又是一次困難的任務,14時25分我們用飛快的速度趕到橫嶺山三角點,此時指揮中心指示,受困者過了橫嶺山三角點後,往工寮遺址方向走就迷路了,已請其留在原地不要再移動了,這時黃來昇在三角點往工寮遺址100公尺小岔路附近,發現很多雜亂的腳印,依黃來昇山搜經驗,此處常發生很多人走錯路,黃來昇與同仁及友軍分開尋找新的足跡,指揮中心再次通報受困者目前在溪谷中,電話訊號不好,已經無法再聯繫上,迷途中受困者仍一直移動位置,在叢林中黃來昇等人下切約200公尺,發現一棵倒木是新的痕跡,倒木左側石頭上有一根腐朽樹枝,有被踩過痕跡,而且是新的,這時更確定搜尋方向,黃來昇搜救團隊一路搜尋,於海拔1792公尺沙連溪源頭山溝中,找到了凃姓夫妻,經檢視後手腳多處刮傷、體力不支、但精神狀良好,回報指揮中心狀況外,同時給予飲水及食物,讓他們充飢補充體力。黃來昇與同仁合力將受困者帶至最近山徑上,於18時到達大雪山林道27k停車處,在沒明確位置、沒有座標的情況下,完全是利用足跡追蹤術方式下,順利完成搜救任務。

四、搜救雪山聖稜線大霸尖山山難案件
      民國102年 12月4日11時44分接獲霸南山屋發生民眾失聯。陸續派了6梯次山搜人員,12月7日黃來昇奉派擔任第7梯次搜救帶隊官,本局山搜人員8人及民間難團體4人共12人,鑒於前6梯次皆因山區地形因素,無法有效率回報即時狀況,因此黃來昇出發前的勤教提出,請一組人至品田山擔任無線電中繼。搭乘直升機到達中霸山屋,利用無線電呼叫該局山搜訓練外聘教官得知,在霸南山屋有發現歐姓夫妻的登山物品在山屋內,黃來昇立即用衛星電話回報前進指揮所。黃來昇等人員以中霸山屋為基地營,各搜索小組以大霸尖山為中心點,共分東、西、南、北四大區塊。12月的高山有著厚厚的積雪,增加搜救困難度,黃來昇等人於危險峭壁上攀爬、下切溪溝、鑽入箭竹林中,厚厚積雪、結冰的步道,讓救援各梯次同仁吃盡苦頭。冬天高山氣候非常寒冷,海拔上升1000公尺溫度降6度,黃來昇搜索大霸山域高度約3300公尺左右,每當鋒面一來就下雪,搜索都在零度以下環境作業,輕微凍傷、刮傷是常有的事,晚上在帳篷中冷到無法入眠,但是身為搜救人員還是挺過來,隨著各梯次GPS紀錄軌跡越來越多,搜救梯次越派越多,範圍也越來越廣,山搜同仁車輪戰,搜救日期一再延長,大家真的希望能趕快找到歐姓夫妻。本案件共派了35梯次人員搜救,是台灣山難搜救有史以來,動用直升機、民搜、官搜人力物力最多一次,此次黃來昇在這案件中擔任第7.25.32梯次帶隊官。

五、奉獻所學救助訓練教官。
      自82年7月從警專畢業後到消防單位服務至今,工作上尚能得心應手,隨著社會的變遷消防工作業來越繁重,有感自己所學不足,於87年參加消防署第七期訓練,三個月的訓練使本人增進很多消防新知與救災技術,結訓後將所學分享給隊上的學長與義消同仁。88年9月21日經歷921大地震,新社地區受損嚴重,由於平時訓練甚具成效,有效提昇災害處理能力。89年7月遴派至新加坡民防學校,學習城市搜救與火災搶救課程,回國後擔任台中縣消防局特種搜救隊成員及教官,90年7月遴派參加消防署第三期救助隊師資班訓練,94年7月接受消防署聯合搜救組合訓練,95年參加消防署強化各級機關指揮及救災能力訓練,103年參加消防署體適能訓練教官班,藉由每次受訓所學知識與技術與同仁分享。
      本人從事消防工作22年受過各類專業訓練,歷經原台中縣消防局1至4期救助訓隊職幹部與訓練教官、第5期山域及水域訓練教官、救助隊複訓教官、替代役訓練隊職官與授課教官、臺中市政府消防局第1至7期山域及水域授課教官、第6期訓練隊職官及授課教官等,在授課訓練中將所學傳授給同仁,使同仁更具專業知識與技能,更能勝任消防工作提升救災能力。
      改良充氣式水帶攔截索接頭,以往水域救援時利用拋繩槍供氣管放入水帶頭內,管內空隙用毛巾塞滿再充氣,但是洩氣速度太快氣密度度不好,灌充壓力不足浮力不夠。本人利用勤餘時間請教車床技術人員,依本人構思製造適合我國水帶頭專用配件,在幾次實測訓練中發現浮力氣密度反應效果不錯,第一代中壓管接頭適合空氣呼氣器使用,惟考慮到車上空氣呼吸器用罄時之補救方法,研製第二代改良接頭可以接一般空壓機的接頭(一般全氣壓煞車的卡車就可以供氣),如此便可有兩個供氣方式使用。近幾年水域訓練或演習中均有操作此改良技術成效良好,受訓學員常向本人詢問改良接頭相關內容,本人基於資源共享及即時即用原則,因此本人自費請車床師傅製作4組,供本局第一、三、四、五大隊人員使用。 

最後異動時間:2022-04-07 10:33: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