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04年全國消防楷模-丁崧晏先生 |
姓名:丁崧晏
單位:大誠分隊
職稱:隊員
楷模具體事蹟:
ㄧ、台中捷運施工,鋼箱樑掉落意外事故,成功救援。
於104年4月10日下午17時執行台中捷運意外事故搶救,地點在文心路與北屯路口,據報為巨大鋼鐵結構物由高空砸落地面,當時正值下班尖峰時間交通壅擠、車流量龐大,擔心現場恐有重大傷亡,丁崧晏與分隊同仁立即迅速趕往現場。抵達現場確認為正在進行捷運施作工程的吊車在執行吊掛作業時候,懸吊在高空中的鋼箱樑從離地約12公尺高的位置掉落至地面,當時還有數名捷運工程人員仍在鋼箱樑內、外進行相關作業,鋼箱樑墜地之後,造成鋼箱樑內、外均有施工人員傷亡,並且在掉落之際壓塌一輛行進間的自小客車。
丁崧晏於鋼箱樑一側發現大片血跡,架設雙節梯攀至鋼箱樑頂端後找尋到一名施工人員,其頭部已經塌陷並且嚴重出血,經評估當時已沒有生命徵象,交由後續抵達的救護人員急救與送醫。
丁崧晏接著與分隊同仁攀入鋼箱樑內部進行搜救,其內部隔間不易通行、空間狹窄、視線昏暗以及有著鋼構的突出物等障礙影響,救援作業與動線頗受阻礙。在攀爬進入第二個隔間之後視線所及,更是怵目驚心、慘不忍睹,數名施工人員倒臥四處、滿地鮮血,多有頭部外傷與骨折情形,幾近幽閉的狹窄空間與患者不時微弱的呼救聲傳來,更增加救援壓力。但丁崧晏仍然與分隊同仁戮力執行搶救,身上防護裝備皆沾滿血跡亦毫不退縮。有兩人頭部塌陷腦漿溢出,經過評估已經沒有生命徵象,以長背板固定並採接駁方式後送至地面交由救護人員處理。另外三名傷者意識情況模糊,身上多處出血,四肢亦有骨折情形,丁崧晏展現專業救護能力迅速為患者進行固定包紮與初步生命徵象的穩固之後,再利用長背板逐一接駁至地面交由救護人員處理及送醫。同時丁崧晏與搜救同仁再次逐一攀爬進入每個鋼箱樑隔間內進行檢查,確定內部已經沒有人員受困方才離開。
鋼箱樑內部搜救結束後,丁崧晏與隊上同仁接著繼續針對被鋼箱樑壓塌的自小客車展開救援,小客車被壓塌至不足膝蓋高度,駕駛生死不明,利用鋼索連結消防救助器材車與該輛自小客車,以拖拉的方式逐漸將自小客車拖離出鋼箱樑底部。由於自小客車整個車體結構已經被壓塌變形,車內駕駛亦遭變形的車體結構擠壓受困其中無法順利救援,丁崧晏隨即組裝油壓破壞器材展開搶救,有賴於平常紮實的訓練與十多年的救災經驗,迅速的判斷出車體結構上數個結構脆弱點後立即進行破壞作業,短時間之內就破除了車門與車頂結構,順利救出車內駕駛並交由救護人員處理。
由於鋼箱樑壓陷地面的範圍甚廣,第一時間無法完全確認有無其他人車受困底部,因此丁崧晏與分隊同仁在完成上述救援之後,繼續於現場警戒待命,待重型吊車進場將鋼箱樑吊離地面並確認下方沒有人車受困,方才結束歷時超過8小時的台中捷運意外事故搶救任務,於凌晨一時返回隊上。而在本次搶救任務當中,丁崧晏與分隊同仁積極、迅速並有效的搜救作為,讓該意外事故得以快速獲得處理及善後,對於消防形象之提升具有正面之意義。
二、民國102年12月兩次執行聖稜線大霸群峰山難搜救勤務。
於102年12月4日晚間,特搜大隊接獲指揮中心派遣執行聖稜線大霸群峰山難搜救,狀況為一對夫婦於攀登大霸尖山後失聯,立即由丁崧晏等四人整裝出勤,為節省徒步登山的耗時費力,從東勢河濱公園搭乘B-234直升機飛往大霸山區,以中霸山屋為中心並駐紮營地裝備後往大霸尖山霸基方向進行搜索,途中部分路段積雪約腳踝高度,某些狹窄山徑亦有結冰情形非常容易滑倒,山徑一旁則是數百米陡坡險峻異常,因此行進與搜索工作都極為艱難。
隔日則重裝往霸南方向展開搜索,即使背負著重裝與呼吸著3000公尺以上凜冽稀薄的空氣,讓人身心俱疲,但一想到失聯山友的焦急心情,丁崧晏等四人仍然戮力執行任務。在霸基底下碎石坡搜索未果,一旁山谷則是深不見底。更在於稍有不慎則可能跌落深谷的著名煙囪地形一帶搜索,也沒有發現,抵達霸南山屋之後,發現該夫婦遺留在山屋的背包與睡袋,令人不禁為其在茫茫大山之中要如何度過寒冷的夜晚感到憂心,念及於此,丁崧晏一行人又從山屋出發針對可能藏人的石洞、樹洞、箭竹林或是岩層避風處等位置仔細找尋。隔日屋外已經雪白一片,丁崧晏一行人不願放棄任何機會,從霸基旁乾溪溝下切,經過冰瀑、下切深度超過240米,同時搜索兩側樹洞、岩洞,仍然一無所獲。
經過多日的搜索,臺中市政府消防局亦分別派遣許多梯次人員輪番上山搜救,仍然沒有發現任何的蹤跡,12月14日特搜大隊派遣第六梯次山搜人員上山,再次由丁崧晏等四人上山執行搜救,藉由之前許多梯次的搜索路徑與失蹤者可能發生的行為模式交叉研判,重新仔細於霸基、霸基下方平台及附近的3305高地之間展開搜索,不放棄任何可能藏身的位置,又懷疑可能墜落山谷,更於風口處下切百米深的山谷進行找尋,在搜索未果後前往霸南山屋休整。隔日一早天氣轉雨,冰冷的雨水與刺骨寒風無情地打在搜救人員臉上與身上,但丁崧晏一行人仍不肯放棄機會,於霸南山屋四周擴大搜索,冒險下切水源地,原本的乾溪溝已經變成湍急山洪,地面又非常濕滑,同仁行進之間險象環生,也腰繞石壁、石瀑等陡峭險峻地形,即使一步之遙就是斷崖深谷,丁崧晏等仍然努力不懈,只求一絲希望能夠順利找尋到當事人。
12月18日一早,由於夜裡下雪,地面已經積雪5公分,考量寒流到來天氣持續惡劣,下雪的機率極高,同仁又無雪地裝備支援,因此決定撤退至海拔高度較低的新達山屋,途中亦不放棄任何可能藏身的位置持續進行找尋,但滿地的積雪覆蓋增加了許多搜索的難度,結冰地面更增加了同仁的危險,所幸丁崧晏與同仁間彼此合作,驚險但也順利的通過許多險地並抵達新達山屋,考量安全性再持續下撤至武陵農場,返回梨山分隊修整,結束本梯次山搜勤務。
三、執行雪山山難搜救,成功救援。
於103年6月15日下午接獲通報,雪山山脈一名李姓登山客迷途,由特搜大隊調派山難搜救專責成員集結救援,丁崧晏與其他兩名特搜同仁接獲任務派遣後,立即整理山難搜救裝備、採買相關物資並驅車連夜上山搜救。透過報案內容研判與搜救任務的分配,丁崧晏一行4人從志佳陽線登山口入山,與其他梯次的山搜同仁從不同方向逐漸往報案位置搜索,以期能夠提高搜救成功率及覆蓋率。每個人背負超過20公斤的個人物資與繩索等救援裝備,開始攀爬百岳之一的志佳陽大山,其中更有一段路程必須在登山路徑4.7K的距離內陡上1700公尺的高度,揹負著重裝攀爬在陡峭險惡的環境,對於同仁的體力與耐力無一不是巨大的考驗。
在下午14時無線電傳來好消息表示第一梯次搜救人員已經於志佳陽線11K位置一處溪谷發現迷途李姓登山客,但因滑落溪谷造成全身多處大面積擦傷、雙膝瘀青腫脹行動困難而且體力透支,難以從溪谷上攀回到登山路線,而現場地勢崎嶇亦需要人手協助,丁崧晏一行四人收到訊息後沿途開始減少喘息時間,以期能儘早趕到11K位置進行協助。不過由於登山路徑陡峭,爬升率約35%的陡上山路讓揹負重裝的丁崧晏一行四人吃盡苦頭,費時許久才於17時抵達瓢簞山屋,距離11K尚有一段距離,此時經過無線電通訊聯絡,11K位置的搜救人員由於李姓登山客行動不便的因素決定就地紮營照護,考量11K位置現場營地空間有限以及天色昏暗不適合重裝行走,丁崧晏一行四人亦於瓢簞山屋位置架設營地紮營過夜,待隔日一早再前往支援。17日凌晨6時30分開始朝11K位置前進,順利會合第一梯次搜救人員,由於李姓登山客在行動上仍顯吃力,同仁通力合作協助其由溪谷緩慢上切至登山路線,同時間亦請求直升機進行後送吊掛作業,可惜在直升機到達座標點的時候因為雲層厚重等天候因素導致直升機無法下降並接近吊掛地點。扎營過夜待隔日天氣放晴、沒有雲層遮蔽視線,透過事前丁崧晏與同仁已經清場整理出的吊掛場地,直升機順利在吊掛場上方滯空飛行,地面搜救同仁也成功引導李姓登山客登上吊掛籃架後由直升機人員拉回機艙內後送下山。丁崧晏與山搜同仁也整裝徒步下山,晚上18時返回特搜大隊順利完成任務。本次山難搜救任務,丁崧晏等同仁克服地形、氣候、體力等諸多挑戰與困難,成功挽救李姓登山客,深獲其感激與讚賞,有利提昇消防形象。
四、精武路鐵皮屋火警救災,有效滅火,順利搶救。
丁崧晏於104年6月30日參與台中市精武路鐵皮屋火警搶救案件,與大誠分隊人車共3車9人前往搶救。前往途中就能見到火場方向濃煙沖天,記憶當中該地點一帶多為鐵皮屋建築,而對於在年初奪走桃園六名消防兄弟性命的鐵皮屋火警仍然記憶猶新,不禁為自己也為一旁的同仁對待會的搶救行動擔心起來。
人車抵達後,確認現場為鐵皮建築物的三樓起火燃燒並已經有大量濃煙與猛烈火舌冒出,在現場指揮官的搶救指揮下,丁崧晏與同仁著完整裝備延伸水線進入搶救,進入屋內第一步即面對一樓堆積四處的雜物與陡上狹窄的樓梯,除行動不易之外,對於水線的延伸與緊急撤退路線更是一大阻礙,丁崧晏與同仁除了一面延伸水線,更盡力排除周遭雜物,力求水線和動線的順暢。在水線延伸到二樓後即使帶著空氣呼吸面罩仍然可以清楚聽到上方樓板傳來燃燒的聲響,而且濃煙與高溫正逐漸瀰漫整個二樓的空間,甫登上二樓往三樓的樓梯,即可看到頭頂黑色濃煙當中不時竄出火流,溫度亦驟然升高,有賴於平時的火搶訓練與十多年的救災經驗,丁崧晏立即判斷三樓火載量極大並已經全面燃燒,如不遏止延燒將造成更大損害並影響同仁安危,丁崧晏率先推進水線,頂著撲面而來不見五指的濃煙與即使有消防衣仍讓皮膚感到刺熱的高溫,不畏艱難逐步壓制火勢,在與同仁合作努力之下,順利撲滅火勢,避免災害擴大,成功完成搶救任務。此次救援深獲民眾感激與讚賞,有利提昇本局消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