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05年全國消防楷模-陳奕瑞先生 |
姓名:陳奕瑞
單位:梨山分隊
職稱:隊員
楷模具體事蹟:
一、雪季高山斷崖冒險犯難成功搶救墜崖民眾一名
民國104年1月1日11時49分,時值高山雪季,於海拔高達三千三百公尺之品田山斷崖有一登山客墜崖待救,立即由分隊長吳振國率隊員陳奕瑞、黃泰儒、林柏州出勤前往救援,經瞭解待救者在斷崖處墜落深達30多公尺,空勤直升機已到場支援但受限於現場地形極度危險無法吊掛搶救。
地面搜救人員立即於斷崖上方架設繩索救援系統,由陳奕瑞擔任攻擊手當先於斷崖處以繩索垂降,發現待救者肋骨及右肩胛骨多處斷裂,加上疑似顱底骨折且劇痛難耐,經評估須將待救者移至空曠處始能吊掛救出,但地面、崖壁積雪結冰,路徑陡峭危險、雪深及踝又天色已晚,為進行有效救援及避免二度傷害,陳奕瑞冒著自己亦有可能失溫喪生甚至滑落斷崖的危險,主動自願留下陪同待救者於積雪斷崖緊急紮營過夜待第二波救援。
夜幕漸漸低垂,凜冽的寒風更顯刺骨,緊急紮營處能立足之緩坡寬度僅約4公尺寬,再遠一步即是300公尺深之垂直斷崖;陳奕瑞藉由繩索及冰爪確保才能立於品田第二斷崖上進行緊急紮營作業,此時待救者已開始失溫,陳奕瑞立即在冰天雪地中以唯一一件睡袋及睡墊為待救者作保暖及繩索確保完成後,斷崖上的剩餘空間僅能供陳奕瑞在冰雪上席地而坐,此時夜色已完全暗下,雖處斷崖險地餐風露宿,一失足即有墜入深谷的危險,在此極高風險環境下陳奕瑞仍不忘定時確認待救者之生理狀況並整夜忍受海拔三千三百公尺之雪季致命低溫及風寒效應,在自己僅靠一件求生毯勉強包覆下持續給予待救者心理支持直至天明,終於撐過險境進行第二波進行繩索救援作業,陳奕瑞於低所處在刺骨寒風中擔任救助手實施雪地低所救助,忍受肢體凍傷及整夜未眠的身體負荷,不畏尖銳岩石及高度連續克服兩道積雪斷崖後到達品田山三角點,請求直昇機支援吊掛,成功搶救民眾一人。
本案發生地點之品田山斷崖於跨年期間接連發生兩件墜崖案件,另一案待救者不幸墜落本案墜落點旁300公尺下方深谷當場死亡,顯見此處極度危險,且於雪季救援難度更是倍增,陳奕瑞在如此高度危險性之嚴苛條件下,冒險犯難在積雪斷崖上確保待救者安全並陪同處置且積極搶救而成功救出雪季高山墜崖待救者,之後待救者更特別向新聞媒體再三強調陳奕瑞是他的救命恩人,獲多家平面及電子媒體具名正面報導,大為提升消防形象,因而陳奕瑞於104年一一九消防節代表團隊榮獲林佳龍市長公開表揚授獎以及記一大功獎勵;亦因本案之特殊性,促使國家公園加速訂定及實施「登山分級制」,全面提升民眾登山安全。
二、蘇迪勒颱風期間南湖大山山域意外事故成功搶救民眾三名
民國104年8月7日18時03分於臺中市南湖大山發生山難,時值蘇迪勒颱風侵台陸上警報期間,風雨交加,夏姓一家三人(夏廣傑,男,51歲、趙麗花,女,49歲、夏禕,女,11歲)距登山口約500公尺處因溪水暴漲無法下山,全身溼透、糧食斷絕、隨時有失溫喪生危機,急待救援,立即由陳奕瑞擔任帶隊官率隊員何坤達、鄒文金、許家赫前往搶救。
蘇迪勒颱風8月6日日發佈陸上警報以來,暴風圈已侵台達24小時,狂風暴雨不斷,前往現場途中邊坡泥流傾洩、沿途樹被暴風吹折倒塌,陳奕瑞駕車於黑夜暴雨中除了注意路況更隨時要注意坍方落石,同時一路以鍊鋸及車裝油壓絞盤排除擋於路面的橫倒木十餘處,甚至於排除障礙時受傷但仍積極往現場推進,數度兼以步行冒險通過泥濘土石流路段,花費近12小時連夜幾乎不眠不休強渡一路險阻到達登山口,於最短時間內整合支援之消防人員及民力聯合搜救。
此時救援現場對外道路全數中斷,後續地面部隊及補給皆無法到達,直升機亦因天候惡劣無法起飛支援,救援現場形同孤島,陳奕瑞擔任帶隊官充份發揮有限人力物力,分派兩線救援,一線以民力使用挖土機於傳統登山路線之暴漲溪水處建立緊急渡河點;一線以消防人員攜拋繩槍、空氣瓶、救助器材等進行叢林穿越另闢新徑,終到達三位待救民眾受困處對岸,該處急流寬約20米,水勢湍急凶猛,且水位逐漸上漲,待救民眾三人隨時可能遭惡水沖走,救援刻不容緩,陳奕瑞立即指派任務並主動擔任攻擊手,利用拋繩槍架設繩索橫渡惡水。
陳奕瑞面對滾滾暴漲急流心理負擔沈重,現場因受限於人力及地形地物,無法架設下游確保點,萬一有任何失誤即人員會被惡水沖走,眼見待救者三人就在對岸,陳奕瑞此時已全身溼透整夜未眠連續救援近18小時,體力幾已耗盡,但考量渡河危險性及同仁及待救民眾安全,仍強打精神冒險橫渡,配合急流救生技術,成功到達對岸接觸待救者。
待救民眾三人因忍受蘇迪勒颱風一夜風雨而神情疲憊且體力虛弱並有失溫情形,面對眼前危機恐懼不已,陳奕瑞立即為待救者三人穿上救生衣及架設救援繩結並加強心理支持後,實施繩索橫渡救援待救者三名脫困,再利用支援民力建立之緊急渡河點搭乘挖土機再次橫渡另一道急流,終於全員平安抵達登山口,救援行動宣告成功。
本案中陳奕瑞率同仁、友軍、民力,自8月7日18時03分起至8月8日13時02分止,全程皆在蘇迪勒中度颱風的風雨侵襲下進行,期間面對土石流、路樹、電線桿、鐵皮屋倒塌、道路中斷、落石等等危險及阻礙數十處,不畏危險強行突破,以基層角色擔任帶隊官有效整合官方及民間戰力,妥善協調運用資源發揮極大救援功效,又甘冒生命危險擔任攻擊手橫渡急流惡水,於風災期間不畏艱危、冒險犯難極力搶救人命,成功救援待救民眾三人,功績卓著,因而陳奕瑞於104年10月26日代表團隊榮獲林佳龍市長公開表揚授獎,亦因本案之特殊性,突顯出山域意外事故管理相關辦法之不足,林佳龍市長於案後特別指示相關局處立即研議訂定「臺中市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於全國首開先例,引起大眾及媒體對於登山安全及登山者應負之責任以及救災人員之安全考量更加重視。
三、雪季高海拔雪山圈谷連夜成功搶救墜落傷者一名
民國105年2月13日14時45分於臺中市雪山圈谷內雪東線10.7K處,有一登山客(陳筱筠,女性)摔落墜谷受傷無法動彈,請求救援,本分隊立即由分隊長陳昭安率隊員陳奕瑞、曾煥讚、許家赫組成第一梯搜救人員著重裝出發搶救,時值高山雪季,雪山圈谷積雪深厚,搜救人員攜雪地裝備及SKED等救助裝備立即駕車前往雪東線登山口,同時傳來空勤直昇機支援因現場風速過大無法吊掛而撤退,陳奕瑞等更是加緊腳步入山,原本登山口至三六九山莊路程7.1公里需花費近6小時方可完成,第一梯搜救人員趕路僅花費4小時左右到達,向現場自雪山圈谷下撤回山莊之志工及高山協作等瞭解現場狀況。
夜幕已低垂,由於雪山圈谷通訊不佳,第一梯搜救人員至三六九山莊全盤瞭解現場狀況,此時待救者因墜落傷及脊椎及頭部,疑似腦震盪,且因無法移動,現於海拔高度3500公尺之雪山圈谷內緊急紮營避難,氣溫低達零下6度,風雪交加、狂風不斷,外帳已被吹走,人員有失溫之危險,然而三六九山莊至現場仍有3.5公里左右路程,且自此開始登山步道積雪結冰,愈接近現場愈是溼滑山徑更加危險,在這雪地暗夜須全程穿著冰爪方可前進。
陳奕瑞等搜救人員雖明知有上述危險將威脅自身安全,更知道到達現場後要將無法行動之待救者帶回到三六九山莊更是不止加倍艱危,但第一梯人員為救援時效,避免待救者曝露在高海拔極低溫環境下造成失溫致命風險,且為明日直昇機支援吊掛有更安全之作業場地,陳奕瑞等搜救人員旋即會同志工及高山協作等4人共8人連夜繼續趕往雪山圈谷10.5K搶救待救者。
自雪東線7.1公里處之三六九山莊到雪山圈谷10.5K處距離3.4公里,須途經雪山黑森林,林內遍佈台灣冷杉阻絕陽光導致環境更是溼冷,此時已是深夜23時22分,陳奕瑞等搜救人員在僅靠頭燈照明下在積雪結冰山徑腳踩冰爪加緊腳步前進,冰、雪、岩混合的地形更是危險,任何一個失足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墜落;隨著海拔高度上升氣溫愈來愈低,登山路徑也逐漸被積雪淹沒而變成雪坡,在黑夜中搜救人員僅能靠雪季的反光路標指引方向,終於走出黑森林後,迎面便是一陣狂風,風寒效應下搜救人員雖受刺骨嚴寒,但想到待救者現亦忍受著相同的處境便絲毫不敢放鬆,終於在2月14日凌晨01時34分接觸待救者。
到場時待救者正瑟縮於帳篷內避難,意識清楚但有輕度失憶情形已不記得如何墜落,眼窩淤青且脊椎、左大腿疼痛,疑似有腦震盪及顱底骨折,而雪山圈谷內強陣風不斷且氣溫低溫零下六度,全體人員有失溫危險,現場環境極度不安全,陳奕瑞等搜救人員立即以SKED為待救者固定並加強保暖後隨即離開雪山圈谷進行下撤。
由於山徑多數路段狹窄且積雪、結冰,原本行走於山徑上已屬危險行為,搜救人員為妥善安全搬運待救者下撤,現在更要行走於險坡、冰面、碎石坡等困難地形以利搬運作業,遇高度落差地形更是考驗搜救人員的體力與耐力,數度在人體極限下勉力通過,凍裂的手指、接近脫力的手臂、沈重的肩膀、疲憊的身體、受損的膝蓋、幾乎扭傷的腳踝,每個部位都在告訴搜救人員該停下來了,然而搜救人員為了執行搶救計畫以確保待救者生命安全,大家皆咬牙苦撐搬運待救者將近4小時,終於趕在天亮05時15分之前到達雪山黑森林入口雪東線7.8公里處。
雪東線7.8公里處位於背風面且為開闊緩坡,乃妥善適當直昇機吊掛場地,陳奕瑞等搜救人員立即回報GPS座標位置及天氣狀況,同時持續維護待救者保暖及心理支持;由於氣象預報下一波鋒面即將報到,第一梯搜救人員請空勤支援應於天亮立即起飛趕來現場進行吊掛救援,終於直昇機08時12分進場吊掛成功,待救者平安上機送醫,陳奕瑞等搜救人員成功搶救待救者一名。
本次山域意外事故救援陳奕瑞等搜救人員徹夜不眠不休連續搶救24小時以上,完成艱鉅之夜間高山雪季搶救任務;陳奕瑞身為資深隊員活用經驗給予帶隊官計畫建言採取積極作為並擔任救助手,待救傷者身處在海拔3500公尺、氣溫零下6度之雪山圈谷內下過夜若未受即時救援下撤,將有失溫喪命風險;陳奕瑞等搜救人員不畏艱危、冒險犯難積極搶救待救者,連夜下撤執行搶救計畫,趕在2月14日上午9時許天氣轉壞前完成直昇機吊掛作業,免去後續至少再2梯以上搜救人員上山支援搬運待救者之人力耗費,以及在7.1公里山徑的搬運過程造成待救者二次傷害之高度風險,獲待救者及其友人不斷好評,並獲平面及電視新聞媒體正面報導,提升消防人員正面形象。
四、桃山山屋成功搶救失溫患者兩名
民國104年4月7日23時38分,桃山山屋有一登山客李小姐身體不適,感覺非常寒冷、頭暈,疑為高山症發作請求救援,立即由隊員陳奕瑞擔任帶隊官,協同隊員黃泰儒、黃文杰、鄒文金組成第一梯次搜救人員出勤,於4月8日凌晨01時56分自桃山登山口入山往桃山山屋,一行人徹夜未眠趕路推進,清晨06時17分即已越過海拔3325公尺之桃山三角點到達桃山山屋,正常需花費約6小時30分的登山路線,陳奕瑞等為搶救時效,僅花費三分之二的時間即完成,連夜以4小時21分重裝爬升高度落差達1425公尺。
陳奕瑞等一進桃山山屋即見待救者李小姐瑟縮於睡袋內,與報案人林小姐緊靠取暖,陳奕瑞立即上前關心並評估李小姐肢體無力無法自行行走,仍然有頭暈及畏寒等高山症症狀,需立即降低高度並到院就醫,而報案人林小姐為了幫李小姐保暖,將自身睡袋與李小姐共用,整夜保暖不足,亦輕微失溫。陳員等立即作保暖處置,並烹煮熱飲供給兩位待救者,在陳奕瑞等即時且得宜的處置下,兩位待救者體感回暖、精神回復。
桃山山屋四週包圍松樹林、箭竹林,樹木高度雖不高,但若就地實施直昇機吊掛援,難免增加安全疑慮,且桃山山屋近十年並未實施過直昇機吊掛救援,陳員為維護直昇機吊掛安全,於桃山山屋與桃山三角點中間覓得一處約40x40平方公尺之開闊緩坡開闢為吊掛場地,並以救生毯反射陽光引導海鷗直昇機進場,成功救出二名待救者,圓滿達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