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臺中消防季刊

(三版)山域救援實務初階訓練心得 作者:和平分隊隊員 吳瑋涵
本局於106年11月份辦理山域救援實務初階訓練,特聘美國山難救援協會(Mountain Rescue Association)的三位教官來台進行山域繩索救援教學。目前在台灣的繩索技術蓬勃發展,但針對野外環境進行的繩索拯救行動仍在少數,多半為工業或城市環境的繩索技術,這次由MRA教官帶來的CMC野外環境繩索技術,的確讓人耳目一新。

MRA是個美國民間的志工團體,成員多半另有工作或退休後志願服務,這次其中一位來台教學的Steve即在聖塔芭芭拉市的消防單位服務,職位約等同大隊長,但仍以志工身份出席這次訓練。在這次的訓練中,除了臺中市政府消防局山搜及特搜成員外,也有其他友軍一同參訓,包括苗栗縣消防局、署特搜、林務局、國家公園及志工等單位。各單位雖然有機會在山搜勤務中相遇,但彼此的繩索技術基礎不大相同,對於教學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背景組合,因此教官們的教學也從最基本的器材及繩索開始講起,然而簡單的東西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前兩天的室內課程從MRA團體介紹及基本裝備安全係數開始,包括繩結、機械效能、固定點選擇架設等都仔細的介紹,雖然多數為平常使用的技能,但仍提到許多山域環境使用的小技巧,如繩索入八字環自低岩角環境下降避免磨繩的方法、打八字結繩股不交疊的手法等。教官們在教學及反覆操作練習的課程節奏下也讓學員們更加深印象,特別像是第二天的保暖包覆實作,在高海拔救援運送的過程中,因為病患長時間固定姿勢而容易產生失溫問題,因此更需格外注意在傷患固定前的保暖措施。

五天的訓練中自第三天起有較多的室外操作演練,包含固定點架設、MPD及AZTEC使用、上拉下放系統轉換操作、上拉下放過繩結、擔架系統設置、擔架水平轉垂直操作、拖拉情境中救助手擔架上方移動、擔架過低岩角、緩坡拖拉擔架設置等等,都是非常實用的繩索拯救技巧。過去在救助訓中所學,多為二三十年前的日系救助系統,而現今多數的繩索救援體系,包括日本消防救助單位,多半已採用相對安全的自動制停金屬器材,雖然傳統的RPM系統有一定的優勢,如整體重量及採購金額都勝過MPD,但若在車輛可到達的環境,或徒步距離不甚遠,甚至有飛行載具支援的情況下,MPD的85%以上機械效能及自動制停功能,在操作上更有其適用性。教官在課堂中常說很多操作並沒有唯一的方式,甚至某天在MPD架設時,由台中特搜的學長們示範了一種現行常用的架設方式,教官們也始終保持開放態度,並表示將拍照發信給CMC的技術團隊,討論其可行性,這樣的開放態度在台灣的教學中幾乎是看不到的。

筆者將此次觀察與現行常用的系統觀念中較特殊的不同處酌列如下:
一、擔架低岩角進出:
目前繩索救援系統中常用的低岩角擔架進出方式,為擔架水平轉垂直後,另加一組拖拉扁帶轉換承重後拖拉至力矩高度後進出,MRA團隊使用的方式則是擔架上方固定繩即為低岩角拖拉繩,另於擔架兩側勾上鉤環,於擔架水平轉垂直後解掉即可上拉。
二、MPD與AZTEC使用:
以高效能自動制停裝置提高拖拉效能及系統轉換速度與安全性,並將AZTEC列為個人裝備使用,增加機動性與個人安全性。
三、鏡像系統使用:
比起一般消防繩索單繩系統外較為安全的雙繩系統,MRA教官們表示鏡像系統更適合作為救援系統操作。雙繩系統通常為一工作繩一確保繩,而鏡像系統為雙工作繩,互為確保,可避免工作繩斷時確保繩延展動作的墜落距離而更為安全。此一作法雖然在台灣現行雙繩系統中也常使用,但並非唯一,教官也表示MRA在兩年前也仍然使用傳統雙繩系統(一工作繩一確保繩),近期才全面改為鏡像系統。
四、餘裕概念:
Redundancy是在CMC技術系統中常用的名詞,舉例說明如在傳統雙繩中互為確保的概念之外,各點仍須分開架設,即便某個關鍵點(critical point,意指每個可能損壞的點)崩除,對系統所造成的衝擊是最小的,即為餘裕概念。

最後兩天的教學是在八仙山實地演練,這也讓我們這次的訓練更貼近現實,並在教官們的觀察與課程調整下,盡量讓每個人都操作到每個位置,這也是非常細心的教學方式。五天的訓練下來,說短不短卻仍意猶未盡,在教官們開放的教學態度、不同單位的學長們以不同角度互相交流切磋下,讓這次的訓練氛圍非常愉快,且收穫滿滿,也讓人更期待下一次的進階訓練了。
教官Steve講解MPD作為系統架設時的操作細節
實際演練MPD作為鏡像系統操作
於八仙山實地操作演練
最後異動時間:2018-01-04 11:29:00
  •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