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臺中消防季刊

(二版)以消防體適能為基礎之救助隊培訓初探

作者:教育訓練科股長蔡石芳

為因應氣候變遷及人類經濟活動發展所衍生之複合式災害,以執行積極性救災與人命搶救任務,特遴選本局所屬各大隊、分隊具備高度服務熱誠之優秀消防人員計38名(成績合格結訓37名),於本(101)年5月7日起至7月29日止,辦理第二期救助隊培訓,藉以精進其個人救助戰技、災害搶救戰術運用及特殊災害處理能力,並提昇本局消防戰力及強化人命救助成效,保障市民生命財產安全。
 
消防救助訓練需經十二週以上的專業技能及專項體能訓練方能結業,其專業技能訓練課程內容包含下列項目:
一、水上、激流及海浪救生。
二、救助基礎理論。
三、救助器具應用。
四、基本繩結及應用。
五、救助戰技訓練。
六、山地救生專業訓練。
七、空中立體救災訓練。
八、火災搶救演練(firefighter1)。
 
另為評估、檢測救助隊學員於十二週培訓成果,分別於消防專業技能及專項體能訂定檢測項目,確認受訓學員之專業技能及專項體能足以勝任未來工作之需求及提昇大隊、分隊整體戰力,其專業技能及專項體能檢測分述如下:
一、專業技能部分(佔測驗總成績60%):結索能力測驗、橫渡架設操作、捲揚器低所救出架設操作、繩索登降操作、橫渡操作、掛梯操作等六項檢測項目。
二、專項體能部分(佔測驗總成績40%):負重爬梯、一萬公尺跑步、單項引體向上、一分鐘伏地挺身、仰臥起坐、俯臥弓身、舉重(槓鈴60磅)、抬腿腹肌運動、折返跑等九項檢測項目。
 
綜上,依據內政部消防署訂定「直轄市、縣(市)消防機關(構)消防救助隊體技能測驗基準」所示,雖然專業技能部分成績佔測驗總成績百分之六十,但無強健之體能為基礎,其橫渡摔落如何自救?單足、雙足如何上登?其次,消防救災成功與否係團隊通力合作的結果,若救災團隊中有成員因個人體能不堪負荷災害現場之強度,而拖累整個團隊,亦無法將整體戰力淋漓發揮。再次,消防人員每日需面對不同類型的災害事故,其執行勤務的工作環境時時具有高度危險性,體能表現較好的消防人員在救災、救護時可縮短災害、救護之準備流程,爭取時效性,順利執行及完成任務,因執行勤務而導致受傷狀況也可減少,反之,則大大提高消防人員曝露於災害之風險。
 
因此,為結合消防人員工作職場所需專業技能,並提供救助隊培訓人員正確且能持之以恆的自我鍛鍊,進而推廣至本局所有同仁,本期救助隊培訓運用消防體適能訓練,透過科學化之體適能測驗方式及評估,全面改革原有消防訓練方式之體能訓練,使受訓學員自我檢視本身消防體適能現況程度,逐步提升自身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耐力及身體組成之體適能,並提供消防人員於備勤期間自我加強其體能鍛練與維持機制,協助其具備較優的應變能力、專業性的技能與體能。其中,消防體適能名詞定義如下:
一、肌力(Muscular Strength):肌肉組織對阻力產生單次收縮的能力。消防人員需隨時緊急操作器材能力。例如:扛器材、操作切割器具、駕駛救護車、雲梯車等。
二、肌耐力(Muscular Endurance):肌肉群以最大或非最大肌力持續收縮的能力。如屈膝仰臥起坐主要在測驗腹部等張性的彎曲力量的耐力。消防人員需長時間執行勤務工作。例如:垂降、攀爬、逐層爬階梯滅火、搜尋等。
三、柔軟度(Flexibility):單一或多關節的可活動範圍,是指任意可以屈、轉、彎、扭轉,而不會因這些動作而造成身體傷害。消防人員搶救中必需應用身體整體性能力抱、推、拉。例如,搶救山難、水災受困人員等。
四、心肺耐力(Cardiovascular Endurance):大肌肉群在某一特定運動強度持續一段時間的能力。例如:消防人員需支援特殊性或國際性較長時間搶救滅火、地震、海嘯、搜尋等工作。
五、身體組成(Body Composition):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腰、臀圍比(身體脂肪分佈比:WHR),身體肌肉、脂肪等組織所占的比率。消防人員本身需肩負25-30公斤消防器材,其總體更要做好管理工作,以維護消防人員的身體健康,才能有專業性、有效率表現能力與整體外觀形象。
 
另外,再分析「直轄市、縣(市)消防機關(構)消防救助隊體技能測驗基準」中,專項體能部分之九項檢測項目,大多著重於臂力、腹肌力、耐力及腳耐力之加強,其體能檢測上精確度與精準度明顯不足,體能課程編排亦缺乏較符合消防人員所需之具體訓練。因此,第二期救助隊培訓體能訓練課程合併參照專業技能課程每週調整體能訓練及重量訓練之循環次數、強度、休息時間、週次及週數,每日依照學員體能現況訂定訓練目標,以超負荷、漸進性、專一性及學員不同的身體反應,漸增負荷訓練量(訓練原則如圖),輔以伸展及柔軟度訓練,全面提高學員身體活動肌力、肌耐力、速度、瞬發力、心肺耐力、敏捷性、平衡性、協調性,並降低受訓過程中肌肉、韌帶受傷之憾事發生,順利完成救助隊培訓及提高訓練成效。

 

圖一:訓練原則
  
 
 
圖二:檢測器材

此外,為隨時瞭解學員個人訓練成長進度並將相關數據、訊息回饋至救助隊體能訓練課程,俾利教官調整、修正體能訓練課程內容,於救助隊培訓開訓第一週、第六週及第十一週實施體適能檢測,運用相關檢測器材(如圖二)將參訓學員之身體質量指數、身體脂肪分佈比、柔軟度、腹肌耐力、心肺耐力、手部肌力、背部軀幹最大肌力、臂肌耐力、瞬發力及敏捷性等相關參考指標量化,並以數據方式呈現。

以消防體適能為基礎之救助隊培訓中,體適能的評估與測量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檢測項目往往會導引培訓過程受訓學員的訓練方式,再者,隨時掌握受訓學員身體活動能力表現之評量亦是發揮專業性技能的重要根基,二者相輔相乘,缺少任何一部分,都無法獲得培訓最大之成果。因此,配合消防工作屬性與性質,預設所需具備之體適能(身體質量指數、身體脂肪分佈比、柔軟度、肌耐力與心肺耐力)及專項體能(手部肌力、背部肌力、瞬發力、敏捷性、肌耐力與速度),訂定檢測項目如下:

一、體適能檢測項目:身高、體重(身體質量指數)、腰、臀圍比(身體脂肪分佈比)、坐姿體前彎(柔軟度)、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腹肌耐力)、1600公尺跑走(心肺耐力)。
二、專項體能檢測項目:右左手最大握力(手部肌力)、背部肌力(背部軀幹最大肌力)、一分鐘伏地挺身(臂肌耐力)、立定跳遠(瞬發力)、折返跑4*10公尺(敏捷性)、負重爬梯(速度、敏捷性、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
 
第二期救助隊培訓於入訓時、訓練期中及結訓時各施以體適能及專項體能檢測,其檢測成績初步統計如下:
一、第二期救助隊培訓學員基本資料:如表一。
表一:第二期救隊培訓學員基本資料表
人員
平均年齡
平均身高
平均體重
平均腰圍
身體質量指數
37(人)
25.4歲
174.0公分
70公斤
31.78吋
23.08
 
二、體適能及專項體能檢測統計表:如表二。
表二:體適能及專項體能檢測統計表
 
檢測項目
入訓
訓練中
結訓
 
坐姿體前彎
30.49
32.81
37.89
公分
仰臥起坐
50.3
52.03
52.37
/60秒
1600公尺跑走
425.1
403.5
383.7
右手肌力
47.6
45.2
47.51
公斤
左手肌力
44.42
42.04
44.44
公斤
背部肌力
143.6
149.4
151.1
公斤
瞬發力
223.5
225.7
228.6
公分
敏捷性
10.71
9.948
9.758
伏地挺身
56.92
58.59
62.68
/60秒
負重爬梯
173.3
164.7
129.6
 
最後,分析接受救助隊十二週培訓之學員,在消防體適能及專項體能之各檢測項目數據後,獲得以下初探性成果:
一、消防人員在以消防體適能為基礎之救助隊培訓成效上,經十二週訓練後,在右、左手肌力(握力)成績表現上,較無明顯成效,在訓練期中檢測時,有停滯不前甚或退步之趨勢;顯示在專項體能課程編排上仍需修正、加強右、左手肌力之訓練課程,避免受訓學員在操作專業技能時(如繩索登降操作、雙節梯及掛梯操作…等),因手部肌力不足而造成受傷情事,並藉此獲取在專業技能成績上更佳之表現。
二、在柔軟度、瞬發力、敏捷性及臂部、腹部肌力表現方面,顯示相關體適能及專項體能課程編排上,均對消防人員體能提昇貢獻度上有明顯成效;上述各部分肌力綜合表現,更具體呈現在1600公尺跑走及負重爬梯(速度、敏捷、肌力、肌耐力及心肺耐力)之成績上,其進步幅度分別達到9.74%及25.22%。
 
消防人員在災害搶救現場必須面臨著不同的壓力與挑戰,其勤務制度與輪值工作性質,使得生活作息形態與一般民眾大不同,超負荷的服勤時數、高工作壓力、高危險環境的任務所構成之繁重消防勤務,時常排斥訓練進行且消防人員不像一般公務員固定休假(視勤務需求停休),導致家居生活、休閒活動及鍛練體能規劃之時間大受影響,進而降低訓練活動參與。其次,輪值熬夜無法獲得充足睡眠、飲食未節制造成肥胖、不當的生活習慣(抽煙、喝酒)、缺乏正確且健康的運動習慣,都是危害消防人員身體健康的危害因素。最後,因公傷病的研究調查發現消防人員常因執勤救災、救護任務,由於長期不正確行為、姿勢和習慣而造成拉傷、扭傷與人因工程相關疾病,其包括累積性創傷疾病(如肌腱炎、神經壓迫)與背部疾病(腰與薦椎拉、扭傷、下背部疼痛、椎間盤突出),此類傷害可能一開始僅是輕度,隨著時間累積而轉變成中、重度傷害,進而影響工作時數與有效對抗火災的能力。因此,如何找到適合自己最低有效訓練劑量之體適能課程處方,持續不間斷地督促自己保持並提昇個人體能,除了可以讓自己在工作職場上降低受傷的機會、精進自身消防戰技外,最重要的是隨時保持活力,健康地生活。
最後異動時間:2012-10-09 16:39:00
  • 回上頁